原标题:延误险骗保案 为何舆论反应不一

□ 李晓亮

按说对于违法诈骗,本应群情激奋,口诛笔伐,一致谴责。但是,近期一起骗保案,舆情反应却非常不一致。

“女子薅航班延误险羊毛获赔近300万”,说的是某航空服务人员李某失业后,打起航班延误险主意,通过购票虚构行程,购买多份航班延误险。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则及时将票退掉。从2015年至今,李某在近900次航班延误中获得理赔金300多万元。

平心而论,一般人第一反应,不会是对巨额骗保义愤填膺,而是对女子的“致富创意”,暗叹不已,惊呼“这也行”吧?!这比多年前轰动全国的“空姐代购案”,还要吸睛。当时“代购是否属走私”,引起大众广泛讨论,而在司法实践上,也非一锤定音,而是反复试错——一审判11年,二审改判3年。

在某些法律规则缝隙,有很多可操作空间。到底是不能触碰,还是可以打擦边球,合理利用?这注定会引发争议。

争议在于,为其喊冤者认为,既有延误险,不管买多少,最终获赔几何,都是公开正当的,不应视为诈骗。而赞成构成“骗保”者认为,女子被拘缘由是“购票虚构行程”“捏造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保,理由充分,证据确凿。

似都有理。先看李某违法处,据说其用于购票的亲友身份信息,有些是以理财为名骗来的。但这只涉信息安全问题,和骗保无关。也有网友疑问,若亲属承认实际乘坐过,是否罪名就不成立?

所以,症结还在规则本身。比如,查漏补缺,针对性优化。对虚构身份、短期连续多头投保等问题,要进行明晰的界定,以及加大核查力度。堵住漏洞,才能堵住争论的嘴巴。

其实,李某存在主观故意,涉案金额也不小,一般论罪是不难的。可舆论层面如此反常,背后民意值得细究。民众不是不知其中过界之处,但航司之前某些吃相难看的霸王条款,关舱、延误等等,家常便饭。正因此类憋屈太久,又难维权,这次见到他们也有被薅羊毛的一天,才会借机发泄抒怀。

如不必要的延误能再减少,准点率再高点,服务更贴心些,或许面对同样案子,舆情反应会截然不同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