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小众化消费更受年轻一代青睐

本报见习记者王天宇

“90后”“00后”无疑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独特群体。如今,大部分的“90后”已经步入社会,其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2019年,“90后”“00后”每月可支配收入达3501元。有机构预测,2020年,“90后”“00后”将占据整体消费力的40%。

这一代年轻人拥有着与以往任何一代人不同的特质:相信科技,习惯通过网络分享生活和工作,“一直在线”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在“90后”“00后”的成长过程中,社交软件、游戏、短视频、直播等,对他们来说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企鹅调研数据显示,71.7%的年轻网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3个小时以上;在线下娱乐方面,61.3%的年轻人表示不超过1个小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沉浸于短视频、直播和社交,习惯看视频的年轻人每天会在视频上平均消耗53.39分钟。

网络滋养了多样的圈层文化,粉丝文化、二次元文化、汉服文化等小众文化,在网络中同好不再难求,“90后”“00后”的产品认知和消费习惯,是推动商业与社会发展的动因之一,也衍生出一系列小众经济。

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业来讲,马蜂窝数据显示,在“90后”“00后”群体中,每年出游二至三次的人群占比45.34%,每年出游四次以上的人群占比12.42%,远高于其他群体。但是仍有47.2%的年轻人表示疫情对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较小,仍会保持和疫情前同级别的消费;16.77%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后疫情时代”适当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且增加的预算将主要用于餐饮和住宿,其中,70.37%的年轻人有意愿提高餐饮方面的旅行消费,62.96%有意愿提升住宿消费水平。由此可见,抓住“90后”“00后”就是掌握了疫情过后旅游消费的增量市场。能否准确捕捉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偏好,是疫情过后旅游业的制胜关键。

受到疫情的影响,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观变化最大的一项是对国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旅行预算明显增长。马蜂窝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之前,“说走就走”的年轻游客占比36.02%,疫情防控期间这一比例小幅下降至29.19%,但年轻游客的平均旅游决策周期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北京、成都、上海、重庆、西安在最受年轻人关注的国内游目的地中排名前五。在出境游方面,年轻一代则变得非常谨慎。多数年轻人的出境游计划被放在了半年后乃至更久,半年后有出境游计划的人群占比从疫情前的14.91%骤增至疫情后的44.22%,而不提前做出境游计划的游客占比则从4.35%降低至1.86%。

相较于上一代旅行者,“90后”“00后”的旅行方式和消费偏好更追求个性化和小众化体验,个性和兴趣是他们旅行的最大动因。数据显示,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一部影视作品或动漫选择某个旅行目的地。同时,他们的旅行也更加注重仪式感,例如有的年轻人将“打卡全世界著名的过山车”作为旅行目标,也有的年轻旅行者计划探访全世界各地的动物世界。

此外,深受短视频和直播影响的“90后”“00后”也更容易被“种草”,60%的年轻人喜欢在大众点评、小红书、马蜂窝等平台上寻找更安全、更有深度的旅行玩乐攻略。在疫情防控期间,视频化的旅游内容成为年轻旅行者释放旅行意愿和在线“种草”的重要方式。同样的,年轻旅行者也更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数据显示,85.09%的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旅行内容。其中,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喜欢在旅行中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趣事,近半数的年轻旅行者表示会在旅行后整理和分享自己的旅游攻略。

当前,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对于广大年轻消费者来讲,消费诉求将进一步扩大。各大消费品牌要想捕捉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就要在未来的消费中,强调以个性化、差异化等消费元素连接年轻群体。只有抓住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关注点,将志同道合的人聚拢起来,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和自我满足感,才能更好地带动“90后”“00后”的消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