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行业、好公司、好估值”的三好策略是行业内无数投研人士挂在嘴边的选股“金枝玉律”,但要落地要实操中,则又显得无比繁杂。公募基金定期报告中的“投资策略与运作分析”往往包含了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精华,也因此需要仔细分析。
目前,公募基金的二季度报告已悉数披露,顺着这个思路,新浪财经梳理了近50家热门公募产品二季报中的“报告期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内容,并归纳梳理出了当下权益主动管理的投资思路与发展趋势。
事件触发性传统思维仍是主流
所谓事件性传统思维,即基金经理根据一段时间内(周期往往是一两周甚至更短)获得的所有新闻、卖方路演、同业交流等信息来源进行汇总及分析,以此为信号基础,进行行业增配、减配,以及整体仓位增配、减配等投资操作。
目前来看,采取这种传统方式进行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不在少数。
例如,海富通内需热点基金经理黄峰在二季报中这样写到,“二季度,本基金基本按计划操作,相比一季度适度乐观,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仓位至高位水平,结构上适度提高成长类资产权重,主要是进一步加大医药类资产配置比例, 增加科技类资产配置,同时进一步降低白电龙头配置比例,略降食品饮料配置比例。”
不难猜测,“新冠疫情”与“新基建”这两个标志性事件是其调整行业配置比重的重要触发来源,使其增配了医药、科技,减配了白电、食品饮料。而流动性宽松则是其“提升仓位至高位水平”的核心因素。
无独有偶,圆信永丰优家生活基金经理范妍在二季报中表示,“我们始终保持基金高仓位运作,行业之间有所切换,主要的思路是由疫情受益板块转向疫情受损的成长性板块”。
相比海富通内需成长,范妍放弃“择时”的同时,更聚焦于“行业轮动”,而从实际基金业绩表现看,两者今年以来的投资业绩较为接近。
对此,一位私募投资总监认为,行业轮动对基金经理的信息获取、信息解读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在海外发达市场采取这样投资策略的基金经理已不多,但在国内市场仍十分有效。“一方面国内市场信息传播链条较长,中大型机构具有明显信息优势,另一方面国内散户投资者占比高,导致理性程度较差,有足够的群体愿意为行业轮动接盘,使得这种策略在国内不但有效,而且资金使用效率特别高”,该投研人士表示。
据新浪财经不完全统计,样本内提到“行业波段操作”或“仓位波段操作”的基金经理占比超过80%,只有少部分基金经理愿意选择长期满仓并始终聚焦在少数行业。
选赛道VS选龙头
与传统行业轮动思维不同,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将“选赛道”作为其基金管理的主要依据。新浪财经发现,在二季度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中,高端制造、消费升级、TMT以及医疗健康成为被普遍看好的几个赛道。
其中,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启动,新能源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下设板块,成为了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眼中的“香饽饽”。
朱雀产业臻选A的基金经理认为,随着能源局公布2020年光伏竞价项目总规模,新能源在2020年需求增长和2021年行业平稳过渡的预期已经落实。同时,随着疫情逐渐缓解,华宝创新优选指出,新能源这样的外需敞口性行业景气度在回升,短中期的边际收益有望好转,对之前资本市场上的下跌有不同程度修复。
此外,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新基建项目之一,5G成为了多家基金共同选择的赛道之一。在新浪财经统计的50家公募基金中,有超过20%基金表示了对于5G发展的关注。
交银经济新动力认为,值此4G/5G代际之交,数据经济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加速到来,5G未来发展可观。广发小盘成长也表示,随着 5G建设持续投入,未来5G行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南方信息创新也对5G未来发展表示看好。其基金经理指出,国内疫情控制在全球起到模范作用,随着企业复工正常推进,国内科技产业链好于海外。“不论是宽松对冲还是经济转型加速,我们对科技成长的向上突破充满信心。”该经理说到。
不过,相比“选赛道”思维,也有明星基金经理提倡行业均衡配置,精选龙头公司的不同思路。其中,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经理张坤或许是此类的典型。
其在二季报分析中这样写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头部企业相比于过往获得竞争优势的时间、速度和强度是更强的。在这个时代,我们有望见证一批各行业的优秀企业持续的成长。”
易方达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经理王元春似乎也将“龙头思维”贯彻到底。其在易方达现代服务基金的二季报中,将调整持仓的原因归结为:“我们发现原来投资的个别行业由于疫情影响和政策变化,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地位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减持了竞争优势被削弱的个股,转向投资了竞争优势被增强的企业。另外,我们注意到部分行业虽然面临各种负面因素,但较低的估值也隐含了较好的赔率,因此我们在二季度也增加了这些行业中具有深厚护城河的龙头企业的投资。”
从实际短期业绩表现来看,“赛道型”选手相比“龙头型”选手的短期投资收益率更高,但如此也带来了估值泡沫的问题。
一位保险资管FOF投资经理告诉新浪财经,目前一些“热门赛道”普遍面临高估值问题,虽然回头看这些基金产品的历史投资业绩很好,但如果展望未来,则当前这些产品背后的上市公司投资收益风险比并不高。
“去年以来大规模发行的“赛道型”行业ETF更加剧了这些热门行业的估值泡沫问题,所以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并不会更青睐这些基金产品”,该人士表示。
那么,将“低估值”作为核心选股依据的基金产品表现又如何?
“低估值”策略短期表现不佳
中庚价值领航基金经理丘栋荣就是看中“估值”因素的典型代表。其在二季报中表示:“基于我们始终坚持的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以及对权益资产的信心,本基金报告期内仍保持高仓位配置,并在行业配置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1、增加了低估值的银行、地产、保险等板块,这类板块基本面不断改善、风险降低、估值低,我们能够自下而上精选出性价比更高、估值更低、基本面更扎实的个股;2、调低了医药、科技、新消费等板块,原因在于今年以来由于医药、科技板块表现强劲,其估值定价和预期回报均显著下降,而风险有所上升。”
另一位将估值因素重点描述的是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经理萧楠。其在二季报中这样说到:“随着市场整体的估值不断被推高,我们持续买入一些低估值品种以控制组合整体的估值水平;此外,我们坚持自上而下挖掘一些长期以来被市场冷落,但基本面已经出现变化的品种,未来我们还会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配置。”
然而,这两位明星基金经理在今年的表现均较为一般。中庚价值领航今年以来完成投资收益30.66%,易方达消费行业则录得27.81%的投资收益,两者均处于公募基金排名的下半区。
相比之下,同时考虑“低估值”与“行业龙头”的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基金经理乔迁则获得了更好的投资收益。
其在二季报中这样写到:“我们并不主动追求通过行业配置的偏离来获取超越市场的收益表现,自下而上选取高性价比的优质公司进行投资始终是本基金一贯秉持的投资策略。二季度本基金减持了部分期间涨幅较大、股价对基本面反映较为充分的公司,同时增持了部分短期基本面仍存在压力,但股价对悲观预期反映已较为充分,长期维度内基本面价值突出的标的。 调整的核心原则仍然是长期维度内基本面和估值水平的匹配”。今年以来,兴全商业模式优选获得了45.07%的投资收益。
可见,“低估值”作为一个选股因子本身无错,但如何将“低估值”与其他策略有机结合才是重中之重。
此外,丘栋荣与萧楠均是十分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的基金经理,他们短期的蛰伏反倒可能促成长期更优秀的业绩表现。
“选人”或为基金经理最强壁垒
除了选赛道与选龙头外,管理层的优秀与否也逐渐成为了公募基金的投资评判标准。
比如中欧时代先锋在二季报中就强调了优秀的管理层对于企业增值以及股票投资者获利的重要性:“长期而言,为股票投资者创造投资回报的是企业的盈利增长,而能够长期创造企业盈利增长的则是可靠、卓越的企业管理层。”
睿远成长价值更是在二季报中对于企业家在这段特殊时期内为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而做出的大量努力表示钦佩和感谢,并明确了“主要持有的优秀企业进一步证明了其管理能力和对于业绩增长的紧迫动力”,将这两个因素作为其选股的核心标准。
此外,富国精准医疗也表示,看重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的基金经理则在二季报中强调,公司偏好于投资具有良好“企业基因”、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层优秀的企业。
一位私募研究总监告诉新浪财经,选人的做法类似于投资一级市场或初创企业,是投资的最高境界,也是基金经理的最强壁垒。“首先,能直接接触到优秀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基金经理并不多,其次,“阅读人”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有时甚至与基金经理自身的品性、偏好都有很大关系,所以能做对“选人”这件事非常困难”,该人士向新浪财经坦言。
定性定量相结合成新趋势
事实上,在研究对象中,不少基金经理采取了上述两个、或多个策略思路。 例如,中欧基金王培整体采用了“赛道+轮动”的双策略,易方达创新驱动基金经理葛秋石则同时考虑了“龙头”和“估值”两个因素。
那么,在开展多维度投研过程中,简单的定性分析就无法准确落地到基金经理对不同行业、品种、公司的配置权重上来,此时进行“定量多因子”分析就会十分重要。
以往,定量分析往往是量化投资经理的特长,但如今,随着“基本面量化”的概念被逐步引入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权益主动管理基金经理开始认识到定量分析对其基金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搭建相关体系。
例如,中欧时代先锋基金经理周应波在二季报中写到,“在投资研究体系方面,我们继续加强在定量描述企业价值成长来源、管理层可靠性方向的探索。周应波还表示,目前基金已经启动了公司评价模型的制订工作”。
总而言之,“好赛道、好公司、好估值”的思路均出现在了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内,更为复杂的“量化基本面”投资思路也开始被一些新锐基金经理所采用。